▓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小站-〉长城社区-〉热爱生活-〉走遍天下 |
花样贵州——奇怪的旅行(6) 作者:嘎玛卓嘎 2002-02-11发表于长城小站 镇远(3) 桥头有一溜擦鞋的人。背靠着一面长长的宣传墙。我站在街对面看他们。他们低着头看行人的鞋。偶尔会有人停下来坐上其中某一张椅子。更多的行人在走。 就这样顺着路走啊走,我忽然看见一座灰色的院落。低垂的门檐挡不住院子里颀长的墙体。我顺脚走过去,啊,居然是镇远博物馆。 买票2元。看门的人很奇怪地是位漂亮的姑娘。画着至少在我看来浓了点的妆,戴着金边的眼镜,说很好听的普通话,举止落落大方。她说看我像是个“懂得”的人,所以殷殷地跟着我回答我多而且跳跃性强的问题。有的时候她歉意地一笑:这个我也不大清楚…… 博物馆里其实没有多少展品,但是对想要概要了解镇远的人来说,是很好的“前言”。看过那些定格在黄旧的照片里的老房子,会对这个地方升起奇妙的兴趣:在我刚刚路过和即将路过的地方,掩藏着多少类似的精彩?这片有历史的土地,她会给我多少惊喜?…… 节约一下篇幅吧,在这篇流水帐一样的文章里,我花了太多笔墨来记录当时的情绪和思路,但是镇远是一个远远不能仅仅用意识流来描述的地方。那样的主观会对它本身应得的地位有相当的损害,所以让我暂时把与主题无关的细节——诸如阳光下惬意地溜达、路边自由自在的狗、店铺、人——都放在一边,直奔镇远“美”的主旋律吧。 不能不先表一下古老的祝圣桥。本来坦荡而且宽的石桥,偏偏在正中竖了一座飞檐的、重重雕刻的亭。如果说江南的亭台楼榭总让人有不胜爱怜的疼惜,那么祝圣桥上的这座“魁星阁”就只让人感觉高大沉稳。向东的楣额为“山河柱石”,两边楹联俨然大气:“扫尽舞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另一面楣额“云汉天章”,楹联曰:“把笛作龙吟,东去洞庭秋月满;传书随凤使,西为滇海庆云多。”——感觉就浮泛得多了。二层还有一副楹联,不提也罢。 (——楹联这种东西到处可见,算是文学种类之一“对联”在建筑行业的活学活用。而对联,在我的印象里却不幸多是名士才子佳人用来互相刁难的一种文字游戏,有的虽精致却容易失之牵强,有的虽用词磅礴却意境空洞。楹联挂在所有或大或小的门上,有的用来彰显富贵威严,有的用来炫耀闲情逸致,还有的就完全是附庸风雅了。曾看过一本对联集,精品寥寥无几,大多充斥着对所谓“天地君亲师”的阿谀奉承之词,漂亮的、铿锵的、上上签一样大吉大利的词语被做作地排列组合在一起,毫无生命的活力。往轻了说是污人耳目,往重了说简直是毁灭文学。因此,在文字发挥装饰功用的诸多方向中,楹联大概是被运用得最频繁最广泛,而水平也最为参差不齐的一种。 当然,如果不过分苛求文字的品位,光着眼于书法和雕刻,那楹联还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时不时精彩乍现的点睛之笔。比如这座“魁星阁”,两副楹联就顿时把建筑脱俗于山水之间的意趣拔高了一个档次,显得书香气十足。 从来都不去记那些楹联,如果时间匆忙,甚至也不去看。但是这一次又是例外。从镇远博物馆买到的一本小册子《青龙洞楹联选》让我决心耐心看看此地楹联有何特色。嘿嘿,其实容不得我瞎评说:既然从前没有看过,如何知道它更好?它不好?它一般?不过是喜恶随心,而已。) 桥上看风景。舞阳河妩媚地流淌着,波澜不兴。两岸不再有那种古老的木头吊脚楼,但是即使是混凝土砖瓦结构的楼房依然保留着吊脚楼的姿态,伶仃的“脚”伸到河里去,有不胜清凉的娇羞。 人家的阳台。可惜没见到太多的花,倒是有花的衣裳挂出来,一片一片的,在冬日的暖阳里招摇。(秋娘渡与泰娘桥。) 过了桥。买了票。进了门。窄小的门洞让我有一丝盛名与其实不符的疑惑。然而很快地,游人寥寥的青龙洞就让我肃然起了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