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长城边 ——为长城乡民留影 志愿者活动 ——为长城乡民留影
  
 长城小站 ::   您正在浏览:长城摄影土地·边墙·人 〉志愿者活动:家住长城边——为长城乡民留影

最新作品
按发布时间排序 按作者排序

家住长城边-富裕的清河沿村民
野人老J 于2005-10-09 10:05:50发表于长城小站
说话间,便是10月5日,这是我们6天行程中最为艰辛的一天,因为要从擦崖子堡赶“名垂千古”楼扎营,并且还要拓一处摩崖石刻和一块石碑,全天的都是在快速的急行中攀上攀下。当我们翻过那高高的了望山,一段急剧下降后,一道断崖挡住了去路,断崖与对面的高山之间夹峙一道弧形的峡谷,峡谷中间一条小河蜿蜒流过,小河两岸绿树丛中隐掩的便是青龙满族自治县凉水河乡的清河沿村。远远眺去,村庄周边的山体伤痕累累,这便是矿区掠夺性开采的严重后果。

顺着断崖腰中的小道一路横切,我们终于下到了村头的矿区中,再沿着一条碎石道,只见一株古老的榆树对面,一户农院铁门半掩,推开院门,喊出主人后,我们便热情的女主人请进了院内。这是一户比较富裕的农家,铁门所在围墙是家中的外院,一侧住着绿油油的大白菜,一侧圈养着10多只“吱吱”乱叫的小鸡。绕到正面南侧的内院门前,却见青砖到顶的大瓦房一字排开,院中停放着一辆半新的摩托,水泥地面上凉晒着剥粒的玉米。

进入正房中,正中是一间烧着气罐的炉头,这是一间客厅与厨房共用的门厅,西侧的那间装饰颇为现代的厢房,还贴着一个大大的“喜”,二幅影楼中拍摄的结婚照挂在对面的墙上,整个房间透着一股喜气,一套全副的音响装置摆放在房的一侧。原来,这是老汉的儿子一年前结婚的新房,怪不得看起来如此喜气盈门。如果不是屋中窗下砌着的一个大炕,真的不像农村人的普通农院,倒像城里住平房人家的新房。

这家的主人是50岁的王贵存老汉,一位典型的农家汉,是满族人的后代。老汉有二个儿子,大儿子在村中其他地方自己单过,24岁的二儿子、儿媳和刚满一岁的孙子与老两口生活在一起。二儿子曾在七、八年前到过北京找工,后又回到了家乡帮助家中干农活。家中主要种植庄稼的是玉米,今年收成大约在2000斤左右。我指着院中摩托说:“家中很富裕,是不是靠采矿挣的钱呢?”二儿子回答:“不是的,他不靠采矿,主要是靠农田收入。村中家家户户都有摩托,在这儿已是很普遍了。大哥现在还有一辆汽车,跑运输呢。”看样子,如今长城脚下的农村真的是富了起来呀。王老汉告诉我们,清河沿村有40多户,200多口人,孩子们在村中上小学,中学则要到凉水河乡去。

清河沿峡谷东侧是陡峭的山壁,城墙以石垒而成,止在绝壁边缘;跨过河流的西侧,先是一道平缓的小山坡,然后顺着急剧上升的山脊,直达高高的峰顶。此处地形颇与冷口关相似。老汉告诉我们,长城自村沟向西至最高峰,一共有十个台,低处的六个台几乎全毁,最严重的是一号台连台基都被铲平,如今已是几根电杆的地基,保存得最好的是高处的八号台和十号台。近20多年来,长城再也没有遭到更多的破坏,乡民们都开始意识到要保护长城了。

说实在的,作为一户富裕的长城边上的农户,王老汉还有很多值得拍的地方,可惜呀,我的数码伴侣患了“感冒”,关键的时候不能存储照片,所带的CF卡又有限,只好简单地拍下了这几张。(回家后,拆开了伴侣才知道,原来是行进途中,过于颠簸,竟然使硬盘从插槽中滑脱。本认为几天的辛苦全费,将硬盘插紧后,终于松了口气。教训呀教训!!)

上图:清河沿远眺

下图:手指之处为削为平地的一号台遗址,如今已是电杆的地基。



编辑:火箭人
[ 返回 ]
热爱长城,热爱生活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05
7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