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icial Name:
中村壕堑2段ZhongCunHaoQian2DuanOur Name:
边壕 / BianHao
Other Name:
/
Period:明 / Ming Dynasty 1368~1644
Location: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多巴镇中村七社东北0.30千米处的边墙梁上——拦隆口镇南门二村南0.36千米处的山坡上 / QingHaiSheng,XiNingShi,ZhongXian,DuoBaZhenZhongCunQiSheDongBei030QianMiChuDeBianQiangLiangShangLanLongKouZhenNanMenErCunNan036QianMiChuDeShanPoShang
[
Looking Local List]
Details:长城类别:界壕壕堑
起点经纬高度:东经:° ′ 北纬:° ′ 海拔:
终点经纬高度:东经:° ′ 北纬:° ′ 海拔:
墙体走向:该段壕堑由南向北沿边墙梁东侧顺坡而上,至GPS0770点转到山梁另外一侧,从GPS0776点开始又顺坡而下直至南门二村南面山坡上。
建筑方式:该段壕堑的建筑方式为依山势沿山梁一侧从高处向下削挖,形成一定角度的陡壁,土堆低处为垄,从而构成壕堑,以达到军事防御的目的。壕堑口宽4.2米~6米,底宽1.1米~2.1米,深0.4米~1.3米,截面呈“V”字形;削山印痕坍塌无存,至山梁顶部高2.5米~5米;垄底宽3.1米~3.3米,顶宽1.1米~1.7米,高0.4米~0.8米,垄部未见明显夯筑痕迹。
分段描述:该段壕堑起自GPS0755点,止于GPS0779点,全长1203米。壕堑内侧(东)山下有红林村十社,外侧(西)山下为梯田。壕堑内长满马莲、冰草、狼毒花等。
第一自然段:起自GPS0755点,止于GPS0756点,长54米。壕堑保存差。此段壕堑呈南北向沿边墙梁而上。西部向下削挖,土堆东侧为垄。西部削山部分坍塌成缓坡;壕堑被自然掩埋成台状,台宽4.5米,由里向外倾斜。42米~54米段长12米部分壕堑被平整为宽约0.8米~1米的两级阶地。
第二自然段:起自GPS0756点,止于GPS0757点,长38米。壕堑保存差。此段壕堑继续呈南北向沿边墙梁而上。西部向下削挖,土堆东侧为垄。西部削山部分坍塌成缓坡,其中部平整有宽约1米的一级阶地;壕堑被自然掩埋成台状,台宽3米~4.4米,其中部修整有一条宽约2米的便道。
第三自然段:起自GPS0757点,止于GPS0758点,长91米。壕堑消失。该段壕堑被耕地所破坏。
第四自然段:起自GPS0758点,止于GPS0759点,长36米。壕堑保存较差。此段壕堑呈东南-西北向沿边墙梁东北侧而上。西南部向下削挖,土堆东北侧为垄。壕堑口宽5.4米~6米,底宽1.1米,深0.4米~1.2米;西南部削山部分坍塌成缓坡;垄底宽3.1米,顶宽1.7米,高0.4米~0.7米。壕堑底部及垄上挖有育林坑。
第五自然段:起自GPS0759点,止于GPS0760点,长36米。壕堑保存差。此段壕堑呈南北向沿边墙梁东侧而上。西部向下削挖,土堆东侧为垄。西部削山部分坍塌成缓坡;壕堑被自然掩埋成台状,台宽3.2米~4.5米,略向外倾斜。
第六自然段:起自GPS0760点,止于GPS0761点,长38米。壕堑保存差。此段壕堑呈南北向沿边墙梁东侧而下。西部向下削挖,土堆东侧为垄。西部削山部分坍塌成缓坡;壕堑被自然掩埋成台状,台宽3.7米~4.3米,中部略凹。
第七自然段:起自GPS0761点,止于GPS0762点,长42米。壕堑保存较差。此段壕堑呈西南-东北向沿边墙梁东南侧缓下。西北部向下削挖,土堆东南侧为垄。壕堑口宽4.2米~5米,底宽1.7米,深0.5米~1.3米;西北部削山部分坍塌成缓坡;垄底宽3.3米,顶宽1.6米,高0.5米~0.7米。16米~24米段长8米垄被阶地所毁。
第八自然段:起自GPS0762点,止于GPS0763点,长28米。壕堑保存差。此段壕堑呈西南-东北向沿边墙梁东南侧而上。西北部向下削挖,土堆东南侧为垄。西北部削山部分坍塌成缓坡;壕堑被自然掩埋成台状,台宽4.4米~5.2米,中部略凹。0米~5米段壕堑垄部被阶地破坏。
第九自然段:起自GPS0763点,止于GPS0764点,长45米。壕堑保存差。此段壕堑呈西南-东北向沿边墙梁东南侧而上。西北部向下削挖,土堆东南侧为垄。西北部削山部分坍塌成缓坡;壕堑被自然掩埋成台状,台宽4.2米,被平整为宽约1.5米~2米的多级阶地。
第十自然段:起自GPS0764点,止于GPS0765点,长55米。壕堑保存差。此段壕堑呈南北向沿边墙梁东侧分布。西部向下削挖,土堆东侧为垄。西部削山部分坍塌成缓坡;壕堑被自然掩埋成台状,台宽4.1米~4.5米。37米~55米段长18米壕堑中部略凹。
第十一自然段:起自GPS0765点,止于GPS0766点,长30米。壕堑保存差。此段壕堑呈西南-东北向沿边墙梁东南侧分布。西北部向下削挖,土堆东南侧为垄。西北部削山部分坍塌成缓坡;壕堑被自然掩埋成台状,台宽2.5米~3米,由里向外倾斜。GPS0753点西侧为山包。
第十二自然段:起自GPS0766点,止于GPS0767点,长23米。壕堑保存差。此段壕堑由东向西沿边墙梁北侧分布。南部向下削挖,土堆北侧为垄。南部削山部分坍塌成缓坡;壕堑被自然掩埋成台状,台宽5米,略向外倾斜。
第十三自然段:起自GPS0767点,止于GPS0768点,长26米。壕堑保存差。此段壕堑呈西南-东北向沿边墙梁东南侧分布。西北部向下削挖,土堆东南侧为垄。西北部削山印痕坍塌无存,至山梁顶部高2.5米~3米;壕堑被自然掩埋成台状,台宽3.5米~4.2米,中部略凹。
第十四自然段:起自GPS0768点,止于GPS0769点,长80米。壕堑保存差。此段壕堑呈西南-东北向沿边墙梁东南侧而下。西北部向下削挖,土堆东南侧为垄。西北部削山印痕坍塌无存,至山梁顶部高2米~3米;壕堑被自然掩埋成台状,台宽3.7米~4.2米,凹凸不平,局部有垮塌迹象。0米~8米段壕堑东南部被平整为宽1米的阶地。
第十五自然段:起自GPS0769点,止于GPS0770点,长43米。壕堑保存差。此段壕堑呈南北向沿边墙梁东侧分布。西部向下削挖,土堆东侧为垄。西部削山部分坍塌成缓坡;壕堑被自然掩埋成台状,台宽2.5米~3.5米,中部略凹。壕堑从GPS0770点开始转入山梁另外一侧。
第十六自然段:起自GPS0770点,止于GPS0771点,长66米。壕堑保存差。此段壕堑呈西南-东北向沿山梁西北侧而上。东南部向下削挖,土堆西北侧为垄。东南部削山部分被平整为宽约1米的阶地,种有沙棘;壕堑被自然掩埋成台状,台宽4.2米。0米~30米段台略向外倾斜;30米~32米段台上有一条浅冲沟;32米~66米段台中部略凹。
第十七自然段:起自GPS0771点,止于GPS0774点,长121米。壕堑保存差。此段壕堑呈南北向沿边墙梁西侧分布。东部向下削挖,土堆西侧为垄。东部削山印痕坍塌无存,至山梁顶部高3米~5米;壕堑被平整为宽约0.8米~1米的多级阶地,仅有痕迹可辨。
第十八自然段:起自GPS0774点,止于GPS0775点,长103米。壕堑保存较差。此段壕堑呈西南-东北向沿边墙梁西北侧而下。东南部向下削挖,土堆西北侧为垄。壕堑口宽5.2米,底宽2.1米,深0.5米~1.2米;东南部削山部分坍塌成缓坡;垄底宽3.3米,顶宽1.1米,高0.5米~0.8米。壕堑被平整为多级阶地,种植沙棘。
第十九自然段:起自GPS0775点,止于GPS0776点,长70米。壕堑保存差。此段壕堑呈南北向沿边墙梁西侧而上。东部向下削挖,土堆西侧为垄。东部削山印痕坍塌无存,至山梁顶部高4米~5米;壕堑被自然掩埋,局部凹;垄不清。
第二十自然段:起自GPS0776点,止于GPS0777点,长69米。壕堑保存差。此段壕堑呈南北向沿边墙梁西侧而下。东部向下削挖,土堆西侧为垄。东部削山印痕坍塌无存,至山梁顶部高4米~5米;壕堑被自然掩埋成台状,台宽4.5米~9.5米,中部略凹。
第二十一自然段:起自GPS0777点,止于GPS0779点,长109米。壕堑保存差。此段壕堑呈东南-西北向沿山坡而下。东北部向下削挖,土堆西南侧为垄。东北部削山印痕坍塌无存,至山坡顶部高4米~5米;壕堑被自然掩埋成台状,台宽2.5米~3.5米,中部略凹。104米~107米段长3米壕堑东北部被人为挖毁。
与周边长城墙体、烽火台、关堡等的位置关系:该段壕堑西南接中村长城2段,西北与南门二长城相连。
墙体类别:壕堑
结构特点及构筑方式:
现状:
Type:
Protection Level:无
Content:
Memo:
Other Records:
Distribution:
visit location in Tianditu Map[recommend] Distribution:
visit location in Tencent QQ Map Distribution:
visit location in Google MapDistribution:
visit location in Baidu MapNational ID:630122382202170037
Action:[
Save in Data Basket ]
Picture:
Click the thumbnail to view the Big Pic. Click the Big Pic to Hide the Big Pic
Photo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