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题名:忻州市宁武县1559年立碑
客观题名:《新设宁武兵备道题名记》
其他题名:
作 者:李攀龙 書
年 代:嘉靖已未年(1559)
查看1559 年历史年表地 址: 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
查看中国长城建筑数据库记载的本地区长城建筑情况原物材质:石
原物状况:不详
原物分类:题名、题字、题记、题词
数 目:1
尺 寸:不详
语 言:汉语,
内 容:
山西三關,先是蓋止雁門一兵備,岢嵐兵備實協理之,其於防秋尋加守巡冀寧二道。嘉靖三十三年,復以清軍屯田驛傳,若守巡冀南河東諸道,迭出而分區監督焉。三十七年,改雁門爲雁平,岢嵐爲偏寧,其五道監督如故。明年,仍以偏寧爲岢嵐兵備,以偏、老、岢嵐、河曲四守備,西路參將老營游擊地方兵馬屬之。雁平兵備仍駐代州,以廣武、北樓、平型三守備,東路北樓太原參將地方兵馬屬之。其八角、利民、神池、寧武四守備,中路參將地方兵馬則以設今道云,從御史楊公美益之請也。惟是三關與大同相爲表裹,右衛水口等處,直虜南窺朔應諸州之道,其於要害,視三關有輔車之義,即虞一道出没,我得以所直道兵馬掌距踵襲,而自相爲應,何慮不及。三關延袤,乃至八百餘里,而虜得以探,疏數爲堅瑕,揣薄厚爲虚實,時分時合,雖漢兵如雷風,安能八百里趣利也。惟是席國家廣大,守在大同云爾。曩時,則雁門一道、岢嵐一道協理之足矣。然猶恃藩籬以撤閫閾,不知中彊者,外益固之,爲謀周也,亡何以二道爲不足,加之守巡冀寧二道爲四道,復以四道爲不足,加之清軍屯田,驛傳若冀南、河東諸道爲七道,三關凡八百里而七道以臨之,即有五參將、一游擊、十一守備,亦惟雁門、岢嵐二道,相信而服。習五道者,非常所屬卒,然不相爲用,十羊九笙,猶之愈數而愈疏。清軍屯田驛傳曠所司,存冀南、河東,棄所分署,是盡山西而事三關,委境内而勤一圉,猶之愈實而愈虚,不知疏數,以形明虚實,以制概也。注雁門以雁平,注岢嵐以偏寧似矣。不知十一守備分地如石畫相交尺寸,獨以八守備隸偏寧一道,亡論石隰諸州,防河之役,行兼坐累,有妨简書。即虜一出套,而亭障積阻,烽火復游已難爲卒,又况仍以五道便宜,掣肘糜費無益,豈所謂明形而概制乎。時已權生變,已常存寧武之介于雁門、岢嵐之間,亦猶雁門、岢嵐之左右於寧武疆場之政,雖力有餘不備非其域,雖勢有餘不守非其約,非其域不闌出徼功,非其約不聲援爲德,譬耳目之於視聽不相假借,然後可以著官政之良,而稱同心,亦使朝廷得以責所不備,按所不守,以其所守,捷無倖賞,挫無佚罰,三關猶一體也。省冀寧若清軍者,七道而爲三,以重司存養内治,境内不疲于奔命,三分其八百里而勞逸均,各可以朝檄而暮集,而齊一其指使凡五决策,以設寧武道而議始成。夫右衛水口爲虜必窺之道,即中路参將直之與大同雨掖,犄角相逐,銜尾相隨,厚集其氣,是顧是隈者,非寧府乎。與偏頭、雁門翼擊而夾攻,爲常山蛇勢者,非寧武乎。明形概制以回視聽,新旗鼓出繕入計爲邊長老,胎數百年之利,身自作始者非寧武乎。形不自勝,制不自舉,沈公所謂非人哉,首至者未幾,論罷繼至者尋以遷行,沈公明形概制三年於此矣。乃少司馬萬公某獨以少方伯奏留之,豈不曰分地不量形與無地同,量形不善制與無形同,善制不得人與無制同,得人不久任與無人同。是二公者,先後奏請蓋相足焉,可謂同心謀國,重惟沈公之賢,適與設會也。因具列之,使後之君子得以觀寧武道繇立者,蓋以其人如此云。
附 注:
《新设宁武兵备道题名记》,摘自《宁武府志》。碑立于嘉靖已未年(1559),作者李攀龙。碑文叙述了当时晋北的边防大概,指出未设宁武道前的防御庇漏以及设立之后的军事意义,并且对为此作出贡献的官员以高度的评价。
其他记载:
国图编号:0
图 片:
点击小图查看大图,点击大图隐藏大图
图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