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晋察冀长城抗战,历史大背景参考
大鹰 于2003-09-28 22:28:49发表于长城小站
中 共 革 命 探 秘-
-----两个局外人的对谈录之五(下)
Y:中共在内战时期完成了自身的锻造,这一点,毛泽东当时就看得很清楚。在7
.7事变后,中共及时地获得了一个适宜的环境,结果那些包含着中共革命胜利的
一系列秘密种子就发芽成长起来。
C:原来常讲,西安事变挽救了中共。现在看,只能讲,抗日使中共有了成长的适
宜环境,用毛自己的话叫做外因是条件。
Y:是呀,整个抗日时期中共成熟起来,我们可以仔细的分析这个环境。首先,是
抗日战争造成的一个独特的超级割据局面。我们知道,中共武装斗争发端于地方
割据的政治局面,中共这个初生的力量就在不到十年的时期内,生存发展起来。
当这个割据的条件减弱时,中共生存的环境就恶化了。这个前面我们已讲过。
那么,抗日时期,就全国而言,忽然又有了一种割据局面,那就是日本入侵造成
的沦陷区与国民党统治区之间的割据。这个不是地方武装割据,而是民族国家冲
突造成的,所以我把它叫做“超级割据”。
C:恰巧,中共身处陕晋边界,这是接近日本敌占区同国民党统治区之间的边界地
带。
Y:我们后面会讲到,不是恰巧,而是肯定会如此。超级割据局面的出现,同日本
对中国的企图和战略有关。中日两国的关系,几乎就是中国百年史的最重要的国
际因素了。这也不奇怪,毕竟是相互为最大的邻居嘛。但制约两国关系的最根
本的因素是什么呢?是中国绝对的安全感和日本的绝对不安全感。这个是从绝对
意义上讲,而不是相对意义。因为,从地理环境、人口、资源和文化传统上看,
中国尽管国力瀛弱,但是其战略位势却具有绝对优势,而日本则处于绝对劣势。
从一城一地的得失上看,日本可以获胜。但这个获胜有个限度,就是日本你无法
全部占领中国,或者是象英国人对印度那样彻底征服;而中国尽管败仗连连,几
十万人打不过几万人,但失败却有个底线,就是我总有新的部队投入战斗,你日
本无法打穿中国的全部纵深。所以,即便是在中国最弱的20年代,中国军事家如
蒋百里先生都还是认为日本无法征服中国。这点只怕是日本人也很清楚。
C:日本人的绝对不安全感是很根深蒂固的。在二战前,也没有地区整体安全的保
护伞,这个感觉就更明显。这个因素显然支配了日本对中国的战略。而中国这头
,从我看到的蒋介石日记里,似乎蒋也从来没有设想过最终亡国的情况。他虽然
忧愤于十战九败的军事局面,但你也确实看不出他有彻彻底底的危机感。相反,
似乎有一种从容在里头。蒋在日本学的军事,应当是知日派吧。
Y:中日之间在安全感上的两极化,是制约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到今天为止都是
如此。即便有日美安保条约,但在中国拥有核武之后,这个优势又被抵销了。你
看为什么日本在台湾问题上持十分可疑的态度,就有这个安全感在里头做崇。我
基本上认为台湾问题不是中美问题,而是中日问题。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更多的是
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日本则不同,即便大陆不是共产党执政,它仍然会阻扰台
湾回归大陆的。大陆目前对台的政策是大可以批评的,这是其中的一点。另外,
还有日本为什么在历史问题上暧昧,也是可以从安全感的角度予以大部分解释的
。中国的外交战略制定人似乎没有重视这个安全感问题。扯远了,再说回来。
日本对中国的战略总是游移不定的。进,不能全部拿下,退,又多半一泻千里。
李宗仁在回忆抗日初期中日两国战略得失时,特别指出:日本是渐次投入战力,
结果消耗太大,无以达成真正战略主动权。这个军事上的被动就是日本拿不准对
中国的企图以及达成企图的战略。所以日本在中国,总是得而又失,失而又图。
你看日本在辽东半岛下了那么大功夫,结果还是丢掉了。在山东经营多年,结果
还是得归还中国。满洲国弄得太勉强,在苏军重压下,始终未起到重要作用。

C:可以用朝鲜做个例子。日本在明治以前,德川时代就图谋朝鲜,应当讲,企图
之心是坚定不移的,达成企图的战略始终如此,所以得手了。朝鲜对日本现代而
言,是起很大作用的。这里,有个东西是对等的:即朝鲜有同样的不安全感,从
今天朝鲜半岛的局势中仍然看得到。
Y:回到我们的主题。由于日本知道无法图谋全中国,日本就企图建立起地区霸权
控制系统,即“大东亚共荣圈”,以增强其安全感。在这个架构下,日本认为只
要做到在中国扶植起一个亲日的稳定的政权就可以了。当蒋介石通过策动张学良
东北易帜后,日本人基本上对蒋失去了耐心。所以,以打击的方式引发出中国政
局重组,就成为日本的侵华的政治战略。这种情况下,当时华北地区是蒋力量最
为薄弱的地方。所以,日本首先从这里这手,试图建立起一个亲日本的、“自
治”的华北政权。这样一来,就形成前面讲的“超级割据”。一方面日本人只从
军事角度占住点和线,而把面分给华北伪政府。另一方面,蒋的力量全放在长江
流域以及西北,华北没有蒋介石的力量。而伪政权对面的统治在道义上讲不通,
它毕竟是外敌支持的政权。于是华北就出现了广大的乡村地区、非战略要点的地
区这样的巨大空白区域。日本人的一个大错误是在华北建政后,他又打封闭之省
的山西,可能是要获得能源煤矿吧。
C:不好讲。当时辽宁的煤矿够用了吧。弄不懂日本为什么分兵山西,对阎老西作
战。是不是日军当时想保留从山西出发,进汉中、宝鸡,打垮蒋政权的选择呢?
可是它虽然投入了兵力,但很快又撤走了精锐部队,这确实同日本对华的战略不
稳定有关。
Y;总之,日本打山西,又没有决心彻底打下。结果在中共身边就创造了一个巨大
的发展空间。这点很重要,要是日本不打山西,则中共无法同抗日的地区便捷地
沟通。那么你就只好按蒋委员长的指令,绕过山西,到河南东北地区同日本对垒
。那中共的机会就不大了。中共是以抗日取得蒋应允合法化的。否则,胡宗南仍
然有力量打垮红军那一万多人的队伍的。所以,既然日军打了山西,红军就可以
不听从蒋的指令,坚决的隔河抗日。自山西出发,占领空白地区,棋局到此,毛
就看透了。
C:山西这个地方是挺有意思的。在历史上,由于它地理上的封闭性,所以相对战
乱较少。在抗战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山西已经被阎锡山治理的比较有特色、有秩
序、有相当大的自治性,很象那么回事。抗战之初,阎非常在意他这个一亩叁
分地,坚持要保持独立性,所以他不许中央军进入布防。他为了维持自己的实力
,更愿意把事态复杂化。所以引中共入晋,以共同抗衡蒋介石。另外阎受日本教
育,而当时的日本,社会主义思潮也是比较主流的,所以他对社会主义、乃至共
产主义、共产党有亲近感。再加上当时中共分子确实很有能力,很能吃苦,富有
牺牲精神。于是,在共产党人的襄助下,他搞新军、牺盟会。但是过不久,他发
现有问题了,这些人慢慢控制了这些组织,他好像不算数了。而这些组织就为以
后的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假如当时按蒋的意图,中共去河南,是
很难立住脚的。中共在河南没有什么基础,河南又是战略要道、平原地区。至于
后来的几个根据地都是从山西发展开去的,且多为山区。那时,毛如何看抗日
呢?

Y:就对日战略而言,毛同当时大部分战略分析家的看法是一致的,即持久战,中
国终将获胜。我们讲过,这不是他的真知灼见。毛的厉害,是在于山西抗日局面
一旦形成,毛就知道红军的机会在哪里了。你看,西安事变后,毛把大部分红军
派到山西,同时又紧紧的控制住前方指挥部,坚决不打正面战,只做游击战。当
时红军大部分领导人和党内同志对此思想不通,所以,毛的指示在语气上很硬。
随后中共就在山西形成了四个根据地。这样一年后,中共人数就达到了15万人,
紧接着又在冀中、冀南和山东建立了根据地,这些根据地都是在割据条件下发展
起来的。
C:毛泽东在这个时期,政治上、战略上似乎灵感很多,观察深远,无人能比。

Y:是啊。看到持久战并不难。可是能抓住山西的机会,连续走出六大根据地的棋
,则是他的过人之处。这就是中共开始壮大的第一个战略环境条件。第二条就
是中共放弃苏维埃政权,变成国民政府的一个地区政权,取得合法性。这个同第
一个条件是相联系的。也是同中共一系列的政治路线的改变相关联的。
C:7.7事变以后,似乎共产国际以及中共都开始进行调整了。首先是共产国际进
行调整,当时以中共中央名义发表的“八一宣言”,是王明在莫斯科起草的。中
共中央当时也还处在到延安之前那段十分琢磨不定的时期。好像闭塞得很。但是
,事实上张国焘是第一个明确的反对苏维埃政权形式的,他在川北搞的那个西北
联邦政府,实质上已经是打着抗日的旗帜,搞的多种社会力量的联合阵线,类似
后来的统一战线。
Y:抗日统一战线,这个政治战略的形成,毛在初期没有直接的贡献。王明和张国
焘应当讲在理论、实践上是领先的。但毛随后就调整自己的看法,毛这个人经常
是随机正确的,他可以迅速的调整自己的看法,以符合棋局的变化。但不管怎么
样,毛后来是掌握统一战线的本质和主动权的。
C:中共政治上这个变化,就为与革命对象国民党合作提供了依据。我也在想,国
民党同意与中共合作,到底是什么原因,不会仅仅是蒋被扣押吧?
Y:当然不是。国民党接受中共还是同当时整个国际战略格局有关,就是苏联在这
个格局中处在一个相当有利的位置上。一方面,苏联曾经干净利索地在诺门坎战
役中击败关东军,由此,日本人相当畏惧苏军;另一方面,苏联又试图同德国修
好、引诱欧美内乱。在这个格局下,与日为敌的中国必然非常看重苏联的作用。
此种情况下,只要中共放弃苏维埃革命,蒋当然就可以接受中共,以取得苏联的
帮助。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如果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仅仅是孙中山与苏饿联手,
中共是被迫参加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两党合作,但以苏联为保人。所以蒋才
下这个决心的。
C:有这个说法:认为蒋没有流氓到家,他要做圣人。所以,会执行西安的协议。

Y:如果有这个因素的话,也是个次要因素。关键是当时这个战略格局,在德国同
美英开战之前,中国只好依靠苏联这张牌。你还要想到:中国近、现代外交是从
联俄抗列强开始的,从李中堂那儿开始的一个外交传统,就是同俄国修好,抗击
日本。这条传统到7.7事变后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所以,中共是苏俄支持中国
时搭售的一个附件,蒋必须接受。再者,我猜测,蒋那时大概认为中共也没什么
力量造反了吧,万把人,能成什么气候。
C:只怕当时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吧。

Y:所以,结果蒋就容纳了中共,给其合法性。这样中共就同以前不一样了。它利
用这个合法性展开了自身的全面发展。中共在这个合法性下,作了叁篇大文章,
一气呵成。一是异常出色的宣传工作。这个从八一宣言到西安事变,大体经过
半年左右时间完成的。这个宣传工作的结果是中共从一个久已被忘却的党一跃成
全国性政治力量,它把这个合法性变成了它存在的正当性,从而让自己成为中国
高级政治事务的参与者。这在过去二十年中,是不可能的。中共真正从四一二事
变被逐出中国政治舞台后,第一次重返政治中心。这期间的宣传工作是值得好好
写写的。因为,这之后在皖南事变、重庆谈判、重开内战、48年和谈等等历史事
变中,中共在宣传上始终胜国民党一筹。二是在合法条件下,主要是在山西的
几个根据地,把中共的看家法子,乡村社会动员同合法的基层政权建设结合起来
了。这点要特别给予注意。因为在农运时代,中共在乡村进行了动员,但并没有
掌握住被动员起来的乡村基层力量,结果这个力量将中共也给冲垮了。到了苏区
,中共则致力于将这个力量转化为有效的军事力量,但在游击战和运动战条件下
,无法建立起稳定的基层政权。同时即便是在某些地区建立政权,也缺乏正当性
,得不到社会主流的认同。只好军政合一,以军领政,行为方式就同叛匪无异。
这样,被动员起来的乡村基层力量中只有少部分加入红军,大部分则在红白之间
摆动。到了抗日时期则不同,中共有合法的政权形式,有抗日的正当性。同时,
在超级割据条件下,各根据地相当稳定,政权可以稳定存在。这个时候中共呼应
其合法性,在政权人员组成上搞叁叁制、土地问题上放弃革命,选择改良道路、
依照国民政府的法案,进行减租减息,这样以一系列温和的社会政策作辅助,使
中共的乡村动员手段丰富起来。同时也彻底掌握了将被动员的社会力量组织起来
的技巧。这个时候,中共就不仅仅是从乡村中发现那些可以参加革命的边缘力量
,它还借此力量形成对乡村进行全民动员,使中共在乡村主体力量上同样获得支
持。这种情况出现以后,中共就可以合法的获得根据地民间财政的支持。
C:在合法性和正当性条件下,其实老百姓可以忍受更大的税收负担。在西欧,革
命的法国政府就不能征收太多的税,否则,就同你的与民的承诺相矛盾,革命者
也深恐由此失去民意。相反,英国保守政府却可以有比法国高得多的税收,这个
使英国人过海高成本作战,一样可以打败拿破仑。这个例子也可以在中国根据地
看到。
Y:中共在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以前也谈到过。例如彭真、高岗、薄一波这些人做
出了杰出贡献。李井泉、康生也有贡献,当然这两个人经常是保持张力的另一端
,他们在发展乡村动员手段上,经常越界,滑向激进革命的一边,这个也是必要
的。毛就从来没有认真的批评他们,虽然经常的纠他们的偏。
C:人大的张鸣对此阶段的中共乡村动员进行了很好的概括,他那个剧场效应,很
有解释力。说到底,中共本质上还是革命党,所以社会动员是他们必须进行的。
可是只有中共在乡村的党员们,似乎看清了乡村基层结构里的边缘力量的人性当
中的那点负面的东西,如何可以被引诱出来。所以这个社会动员,在合法政权外
衣下面,就成熟了。
Y:毛当然知道这个东西的意义。彭真从山西根据地到延安本来是准备参加七大的
,七大推迟以后,彭就留在延安学习。他给毛讲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毛就说“你
再给政治局的同志讲”,后来毛讲“那么好的马列主义,不能就这么几个人听,
让延安的同志们都来听”。彭就连续作报告,后来干脆留在中央党校,主管教学
。中央党校主要就讲这个社会动员与政权建设。七大时,彭真、高岗都进政治局
同这个直接有关。
C:刘少奇在这个方面也有大贡献吧?

Y:那还用说?刘少奇除了党内斗争中挺毛这一条之外,在社会动员和根据地建设
以及这个过程中,党员的地位作用等等方面,有大贡献。特别是加以理论化。这
成套的理论成果,后来在解放战争和解放后,都派上大用处。最有意思的,刘在
六十年代搞四清,简直就是以前土改的翻版,什么扎根串联之类的东西。
C:从湖南农运到苏区,到抗日华北根据地建设,确实可以看到社会动员这条主线
,这是一个很好的历史脉络。你可以观察到一个革命党的成长史。当然,它也是
独一无二,大概也是空前绝后的。
Y:中共的第叁篇文章就是人才聚集、培训和参与基层动员的精英动员体制的建立
。这个是在以前没有的。中共是少数激进青年知识分子通过社会动员改造国家的
革命组织。从一开始中国知识精英是对共产主义有疑虑的,大部分政治力量和知
识阶层是不赞成中共的,所以,中共的人员组成,就由两极构成:一头是少数激
进青年,其中大部分是在苏联受训洗脑的;另一头是乡村被动员的力量。中间是
没有东西的。到苏维埃时期,社会精英就完全不赞成中共,甚至持反感的态度。
这个局面到延安时期就变了。这时中共成为这个政治平台的主角,而且由于杰出
的宣传工作,使中共在山西华北的抗日根据地成了抗日的象征。延安独特的精神
气氛,也同国统区很不一样。国民党那时已当政十多年了,整个党政不分、党军
不分,结果已成为一个金字塔形式的分肥体制。这个体制一方面造成很多失意者
,另一方面,又使有志青年没有信心加入这个体制。因为是官僚体制,有很多东
西让知识青年厌恶。记得有个后来做到部长的人回忆讲,刚开始时跑到南京,找
政府参加抗战,后来左等右等,被这帮老官僚给耗在那里,一转念就来到延安。
这个故事很典型。
C:这个也同共产党本身那种类似传教士的纯洁、高尚、理想等等精神符号的吸引
力有关。就是讲,当时抗日初期有那么种精神提升的味道,就象五四前后的那种
社会氛围。这时候一部分知识分子和知识精英开始接触中共,到延安去成为一种
时尚。毛和蒋相同的地方就是都喜欢办培训班。毛在延安大办教育,吸收知识精
英主办各类学校,培训到延安的知识青年。
Y:国民党那个分肥体制,人才是向上流动。而中共的培训、分派人才是向下扩散
。因为从一开始就为理想而来,当然就要到乡村去,才能施展身手。有意思的是
,在延安的培训生活,很多人回忆,并不是那么的浪漫,而非常接近清教徒的生
活。这个生活方式加上思想方式,是在抗日和革命名义下进行的。
C:我记得还有些青年不知怎么回事就被拉进党内斗争的激流中,也变得异常残酷

Y:这是一种全方位的训练,有些人就抗不住,跑了。但部分人留下来了,他们产
生了对革命的依附性,对中共组织的归属感。我相信当时是有一种宗教似的气氛
,中共这些长征过来的人的故事,就象圣经故事。
C:中共对中国社会的分析,38年,39年好像也成系统了。这个立足半封建、半殖
民的社会革命理论同陈腐的不成体系的叁民主义形成对比。
Y:对知识分子的培训和使用,又和中共的知识结构,和它的扁平化的组织体系结
合了起来。它使青年下乡村后,真的是有大的作为。这个就不再是陈腐的官僚了
,培训你是专做乡村动员和组织的,不是做官僚。
C:这个很成功啊。当时中共开始建政,需要大批知识分子才满足需要。所以到4
5年日本投降时,很多民主党派的大知识分子也讲中共人才多。
Y:所以中共及时因应了两大环境的变化,连续做了这叁篇大文章,走向康庄大道
。这以后,就没有力量可以消灭中共了。我看到一些数据,37年到了38年,八路
16万人,新四军2.5万人,到41年,已有100万人之多了。到抗日结束,中共实际
力量已在300万以上,统治区人口已在5000万以上。这是不可能消灭的力量,而只
能去设想如何与之共处,并改造之。想不到这点,你就完蛋。老蒋想消灭中共,
于是把重庆谈判当缓兵之计,让毛给将计就计,再起战端时,合法性和正当性全
跑到中共这里了。而当初这可是国民党给中共的。
C:这时期,毛也成熟起来了。我们在之叁谈到过,毛在这个时期成为党内主流的
。那个重点是毛在党内的精神领袖地位的确定。而毛作为一支全国性政治力量的
统帅地位的确定,是毛同中共一起在全国棋局中走出来的。
Y:这个特别体现在两件大事的处理上。一个就是红军在山西的抗日策略,这个前
面已经讲过了。毛在这件事上,体现了军事统帅的无情性格特征。他根本就不为
空洞的抗日口号和民族大义的冲动所左右,他把这个完全看成是个军事沙盘推演
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他一切的目的就是在这个阶段上完成中共军事力量的再造。
所以,他对八路军司令部那帮人的“轻浮”是很不满意的。一时的军事胜利没有
任何意义。平型关根本就挡不住日军占领太原的步伐。毛泽东没准还希望这些大
城市被占呢,这样阎锡山就只好低下身段,容纳中共和八路军。这个时期,显示
了毛作为军事统帅的大局观和战略眼光。这之后,毛有次还专门讲到什么叫领导
,他有一大段话:在指挥台上的人,必须看到桅杆时,就能判断出事物变化的方
向、趋势,并且掌握之,才叫领导。这期间,在处理相关人员和决策时,毛完
全是独断专行,充分发扬了他身上的统帅性格。抗日时期游击战术又获新生。这
当然同超级割据和华北地区的特点有关。当时仅仅在一年多前,红军还在中央苏
区时,象刘伯承、彭德怀这样的人,就已经放弃游击战,改打野战军比较规范的
运动战了。到了洛川会议上,中央讨论如何制定抗日战争中红军的战略时,毛就
同将领们有分歧。林彪当时还满不在乎的讲,打小日本,照样胜。果然在随后几
个月就有了平型关战役。但毛泽东根本没有动摇,他坚持不能同日本人正面作战
,要打游击战。他在37年9月,离7.7事变才两个月,就致电在前线总部的彭德怀
“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作用,要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个拿手好戏上,
要自己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他坚决制止总部的人去打大仗的。
C:这其实也类似一种避战,保有实力的作法吧。

C:这其实也类似一种避战,保有实力的作法吧。

Y:这个同那些军阀的保存实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是一个战略家进取的深远眼
光。毛泽东在这期间多次告诫那些干部,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是唯一取胜的办法
。而正规的正面作战,是不可能发动群众的,只有分散作战与发动群众相结合才
能打胜仗。他警告那些头脑发热的人,不可回想起过去内战的味道。你看看,毛
泽东这个人的辩证法那是到了家,他居然在抗日开始几个月就看清抗日的游击战
同内战时的战争区别。内战时游击战很难发动群众,当时中央因为这一点,相当
冷淡毛的经验。而到了抗日就变了,只有游击战才能发动群众。这里起作用的因
素就是那个超级割据,同内战时的格局完全不同。因为日本人没有占住面的打算
和决心,所以事实上,你只要在面上发动群众,你就很稳固,时不时的出击一下
,打点打线,这可以壮大自身的力量,又建立起根据地。这同内战时,政府军一
定要占住面,让红军没有办法再打游击战就不同了。所以毛的辩证法很灵。到
在山西形成四大根据地时,八路军将领们就完全服气了。这远比什么四渡赤水之
类的小战斗更能体现毛的统帅能力。另一件大事的处理,就是皖南事变之后的半
年内,中共在中国政治迷局中的搏奕,异常出色。这件事的处理,显示了毛泽东
全国性杰出政治家的眼光、手腕。从此以后,毛就不仅仅是中共的领袖,而是仅
次于蒋介石的全国政治领袖了。这是中共史上无前例的。

返回首页
:: 长城小站 www.thegreatwall.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