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十一,冀军在行动
朱七七 于2003-10-07 23:48:30发表于长城小站
加入长城协会两年了,跟小站的联系也不短了,摊着厚厚的《明长城考实》,看着1979年的涞源县长城普查报告,再翻翻自己那寥寥数笔的笔记本,我感到深深的愧疚。虽然仅是一次腐败游,希望能留些有用的东西。

时间:2003年10月2日至4日
人员:随手、老爸、张骅、老郑、2386、老杨、老宁、老孙、阴转晴、雷蕾、朱七七、老普、阿姨、大鹰、雪山飞狐、星星、嘴、小鸟于天、(另两位不知如何称呼,请补充)
考察目标:涞源附近长城、抗战纪念地

第一篇:长城

狼牙口
狼牙口是山西省灵丘县与河北省涞源县的分界,几乎所有资料都将狼牙口归入山西省灵丘县。我们从涞源一侧南马庄乡狼牙口大队黄土台村出发。出发不到20分钟,路边一块大石,上面歪歪扭扭几排文字,据说是当年筑城兵士刻的记录,文曰:“...吃米十石...大明隆庆三年...庚午年?四月...每头猪.....(这是随手认出来的,认出更多的请补充)”
沿小路缓缓上升,不到一小时,见两山间的山梁上架着一道石砌城墙。关口券门内外皆有匾:河北一侧,即内侧,匾书“狼牙险道”,匾头尾的小字用望远镜也看不清,本想洒点儿水上去,使对比强烈一点儿,未果。各资料上说是“钦差整饬进陉等兵备兼理马政驿传、山西提弄按察司副使乔严”和“万历十三岁次乙酉中秋吉旦立”;山西一侧,即外侧,匾书“狼牙口”。关口用料均为整齐的石料,而旁边的城墙用的石料就是不规则的了。
狼牙口北侧敌楼为茨字一号台,匾已佚,在向导(向导叫什么名字?我记得姓李,请随手补充)和向导的儿子李丽的帮助下,在一号台南边的山坡上找到了两块碑。据说可能是当地人踢下去的。靠近一号台的一块残得只剩几行文字,可辨认出的文字为:“万历元年……定边?兵……察院右?都御……?都御史……军务?理……”(随手的照片上还能认出其他字吗?请补充)。离一号台较远处另有一块非常完整清晰的横碑,字体、布局等与那块残碑极类似,碑文上书“万历元年……蓟辽保定边务……兵部右侍郎佥都察院石……”(随手的照片上还能认出其他字吗?请补充)。这两块碑的碑文与1979年《涞源县长城普查简结》中记述的10块碑文的文字大同小异,记录的都是明万历初年,保定府各军政官员与当地官员共同阅视各段长城修筑情况,验收合格的立碑交工。向导说在敌楼处西南角还曾存在一竖碑,比发现的两块横碑都大得多,上面有四个大字和好多小字,路上遇到的几位村民都说见过此碑,但都不记得碑上的文字是什么,而且去年还见过此碑,也不知碑什么时候消失的。《明长城考实》上记录了一块石碑,不是当年华夏子看到的是哪一块,是否就是消失的那块竖碑。从看到的两块碑上的时间“万历元年”和狼牙口匾上的时间“万历十三岁次”来看,狼牙口居然比临近的两个敌楼的完工时间晚了十几年(为什么?)。
茨字二号台在狼牙口南侧。楼门额上有石匾,匾书“茨字贰号台”。在匾的两侧,分别有两个长方孔,孔下方有磨损的凹痕。孔内向上还可见各有一圆洞。拱门两侧,相距数米,还有两处孔。分析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匾侧孔穿绳索,固定绳梯或与门侧孔共同承重吊桥;一是孔内暗藏的圆洞供楼内向下射箭用。
据向导说,当地雨水少,种不了麦子,只能种些玉米、黄豆、小米等耐旱作物,特产核桃和苹果。山里粗粗细细的杨树都是村民种的,大约十六七年长成,就可以卖了,一立方可卖400元左右。据说由于退耕还林,狼牙口大队等6个山里的大队都要移民,但具体时间未定。河北这边不让养羊,所以大家也就不大上山了。狼牙口山西那边二号台下的山坡植有密密的松树,长势很好,由山西那边林场维护,每年喷两次药。
《明长城考实》上说“茨字四号、三号台位置不详”,而我们这次见到了茨字三号台。三号台位于(请各位开车的、认路的补充,我是路盲),这是一座完全独立的敌楼,周围看不见任何其他敌楼或其他军事设施,周边环境也看不出这个敌楼的作用(请大鹰补充为什么看不出其作用),难道它当年孤军作战?三号台楼门额上有石匾,匾书“茨字叁号台”,三号台为大回廊结构,比一号、二号更宏大一些,底层屋顶很高,有楼梯上顶层,保存极好。

倒马关
内三关中倒马关损毁最为严重。新修的公路与旧公路在关城处交叉。倒马关因修公路被拆过两次,1966年修老公路时嫌城门不够宽妨碍过车将东西二门拆毁,近年修新公路又拆了部分城墙。老公路穿过东西二门,在桥上与新公路交叉,交叉后老公路从西门外券门顶旁边穿过,但目前与新公路交叉后向西的老公路已废。从新公路上很难注意到倒马关城的存在,应为倒马关隧道东侧约一公里,与老公路交叉处。
倒马关城现属唐县,《明长城考实》记载倒马关关城建筑独特,一半在沟谷,一半在山上,西、北、东环唐河水,城有三门,东称“居仁门”,西称“由义门”,北称“宣武门”。据老人讲西门外还有一门和二门。
目前仅存的是城西门外一座券门,老人说是西门外的一门,该门与关城东西门分别位于新公路两侧。已毁的东西门两侧各有数米残墙,东门外瓮城石券门尚存。东门内倒马关乡政府院内有一碑,单面有字,另有折断的碑头一块,应为《倒马关建城碑》。(阴转晴你的照片清楚吗?能认出几个字?)

插箭岭
插箭岭关城南门的拱门仍堆积着柴草等杂物,但留了条缝可通行。南门对面村落中农民勒小章家那块“插字十八号台”的匾依然完好,只是左下角的花纹不太清楚了。随手带领一众人马将匾拓了下来,但由于最后干燥步骤没做好,有点儿洇了。

浮图峪天桥
老孙频频问起浮图峪地名的由来,阴转晴用七级浮屠来对付。1979年的涞源县长城普查报告上记录了这样的传说,早年小宝沟石洞一石妖和尚,每晚到白家庙吃一户人,后来关公显圣,将石妖砍了头,但头未断,每晚石妖喝“扶头来”,后一石匠将头凿下,极平安,故叫“扶头峪”,又叫“浮头峪”,又叫“飞虎口”。
浮图峪附近(具体位置请认路的各位补充,估计是什么字号?),一铁矿选矿厂的料山包围着一座敌楼,目前保存较好,匾已佚,有楼梯上顶层。奇怪的是其他敌楼往往对侧窗门洞口数相同,如三洞或四洞,而这个敌楼却是一边为三个窗,另一边为四个窗,不对称(谁对方向敏感,请补充方向)。敌楼受压于铁矿石,估计将加速损坏。
过浮图峪向东北,至小河村下公路,到天桥村。据说此处原为一关口,跨桥上有城墙,桥下有洞可泄流水,可现在看两边山上残墙相隔甚远,很难想像当年的天桥是怎样跨过这段距离的。
自天桥上山向西南,有连续的五座敌楼,天桥对面山上,即东北方向,可遥望见一片密集的敌楼。
(我们爬的是从天桥往浮图峪方向的一段吧,即向西南方向吗?对面山上密集的敌楼八卦阵是往乌龙沟方向、即东北方向吗?那八卦阵是哪一段呢?考实上说小河是浮字号和乌字号的分界,那我们爬的一段应是浮字号还是乌字号?我们爬的是几号到几号?请老爸、老普、2386、张老师及其他知情者补充)
第一楼略残。
第二楼有楼梯口,无楼梯,但接近顶层处有2级台阶。
第三楼上部和下部用砖的颜色明显不一,通向第四楼的楼门左侧及上侧有明显炮弹坑,以弹坑为中心,可见明显的放射状弹片擦痕。
第四楼底层屋顶留有一狭长的长方形可通顶层,无梯。
第五楼仅剩东面山墙和楼门下的石料。
各楼均无匾,第二、三、四楼楼门上可见原来嵌匾的槽。各楼间的城墙均只剩碎石遗迹,仅第二楼和第三楼间尚存一段较好的箭墙。城墙用料明显劣于敌楼用料。
下山路上,问路一老者,竟也是当年参加过抗战的战士,老人名高华,70多岁,养牛为生,不养羊,因为羊毁树。老人有很强的保护长城的意识,他说不能拆长城,小孩子拿城砖打着玩他也会劝止,问他为什么要保护长城,老人说,毛主席说的要保护长城。

紫荆关
关于紫荆关的记述很多,包括朝东开的北门上的两重匾额“河山带砺”和“紫荆关”,朝西开的南门上的“紫塞金城”。目前一条公路横穿关城,南北门分踞公路两侧,近年在北门侧向东又重修了几米城墙,与老城墙形成鲜明对比。
问题1:“河山带砺”作何解释?
问题2:《明长城考实》记载南门外瓮城南门已毁,那么我们看到的南门南侧,相连的券门和水门是什么?
问题3:南门通向瓮城的券门拱顶上均匀分布着约十个圆孔,作用是什么?
问题4:哪里有详细的资料描述紫荆关关城的形状?特别是南门向东向南各有一门,那么南门外瓮城是什么样的呢?

第二篇:抗战

王二小牺牲地
去狼牙口村的土路的一个分支,伴随着蹦蹦车的颠簸,我们去寻访放牛郎王二小牺牲的地方。耳畔一直响着那首《歌唱二小放牛郎》,是童声合唱,反反复复地重复着那个十三岁的小英雄的故事。瞻仰着肖克亲自题写的“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纪念碑”,走在王二小最后走过的路,两代人有着几乎肯定是不同的心情。王二小带日军走进的山谷,当地叫做西北沟,两山一沟,十分险要。在山谷的尽头,只有一个方向可以转弯。转过弯,眼前是一个小盆地,叫做“石湖旮瘩”。两侧立崖高达数十米,直上直下如同刀劈,“旮瘩”尽头亦为立壁,一道瀑布飞流而下,形成溪水流出。在军事上这里却是一个死地,只有进口,没有出口,二小放牛郎正是舍生忘死,把四十多个鬼子带到这个绝地。鬼子发现上当后,先是残忍地剁去二小右手的五个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到在大石头上。八路军一举全歼此股日寇,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冲向二小,当时他还活着,和另外两名受伤八路军战士一起送到刘家庄,可惜伤重无治,为国牺牲,三位战士永远长眠在刘家庄的深山老峪里,那一年,王二小年仅十三岁。当时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写了王二小在反“扫荡”斗争中,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而自己壮烈牺牲的材料,报道给边区青救会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在1942年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很快在边区,直至全国传唱开来,全国军民老百姓都记住了十三岁的孩子王二小,这一唱就是六十多年。 岁月如歌,未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一代,即使都走过十三岁,还不能完全理解老一辈的激动心情,但此行之后,小英雄的故事,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将不再只是一段故事。王二小以及那个年代千千万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们永垂不朽。深深的敬意留在涞源,献给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情之所至,老普写得好,写得全,所以全直接抄过来了。)

狼牙口
从狼牙口关到村子的下山路上,问路一老者,老人74岁,谈起当年日本鬼子在村子扫荡了三个月,说鬼子的队伍里是中国人多。鬼子抓人带路,有个人有病走不动,就被挑死了,还有人被从一丈多高的崖上推下去摔死,老人的一个大爷就是那时被鬼子杀死的。
说起王二小,老人说王二小是八路军的人,上庄村的,当时要拖住敌人,保护伤员撤退。当年老人也是十几岁,就在队伍里帮忙,帮着服侍伤员。

黄土岭
易县到涞源县银坊的路上,两县分界处,有几个小字号的地名载入了史册,它们是:黄土岭、雁宿崖和寨头。
1939年11月,日军迁村宪吉大佐率兵从张家口进到涞源,向我银坊、走马驿方向进攻。11月3日,杨成武部在雁宿崖设伏,一举歼灭迁村所部500余人,仅迁村等13人逃回。
雁宿崖战斗后,在日军界享有“名将之花”美称的日军中将阿部规秀恼羞成怒,立即率部向白石口前进,意欲进行报复。11月6日,阿部受我诱进入黄土岭,7日下午,我伏兵四起,同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黄土岭战斗历时6天,共歼日军1500人,阿部规秀毙于我炮弹。
阿部中将被击毙,日本朝野震动,当时日本《朝日新闻》连续三天的通栏标题都是“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这家报纸称:“自从皇军成立以来,中将级将官的牺牲,是没有这样例子的”。
在寨头村公路一侧有一亭,亭中竖立着1943年11月寨头惨案纪念碑,另一侧,农家小院辟为纪念馆,院中立着黄土岭战斗纪念碑,正屋设陈列室,玻璃破碎的陈列柜里展示着当年的地雷、手雷、(请补充),老普激动地对着展板介绍着各路队伍的前进路线,尘土静铺的小屋仍佛又回到了峰火连天的岁月。看守纪念室的大娘(大娘姓什么?请补充)说以前每年能拿到30元的费用,现在没有了,但她还帮着维护这间纪念馆,时常还会有人来参观。
山上,当地人建了一座碑(请老郑老孙等补充,我们都没上去),路边,住着当年的民兵连长赵老战士,八十多岁的银发鹤须,腰扎武装带,戎装在身,凛然不可犯,相信鬼子要是再来,他仍然还是一名战士。他给我们讲述当年埋地雷、打鬼子的故事。当我们问起是否有日本人来这里参观时,赵老说:“不让他们来!他们会带武器来的!”日本人走了,又来了。这一回,他们不是用三八枪打开我们的大门,而是用丰田小汽车、索尼录音机、三洋电视机,还有他们的歌!时代换了,武器换了……我的尼康相机,我的富士胶卷呵!这是属于我们的战争么?
在赵老的指点下,我们找到了当年击毙阿部规秀的院子,据大鹰介绍,当时阿部规秀在正屋坐着,炮弹落在院子里,炸了个坑,弹片飞进阿部规秀的肚子!现在这个小院(小院的主人姓什么?请老普补充)与其他农家院没有任何不同,养着兔子,堆着玉米,院落地面平整,屋舍整洁。
(具体地点是在寨头村还是黄土岭村?怎样写才能让后来人容易找到?请老普随手各位请帮帮我)

其他

易县
上次来易县应是五年多以前了,这次未停留,坐在车上努力分辨记忆中的街道和店铺,记不清具体是哪一条街哪一家旅店了,而可怕的是,这个县城居然仍和记忆中一模一样,破旧,平和,闲散。回家的路上和一群刚从妙峰山回来的老人谈起这件事,老人笑道,再过五年,它还是那个样子。这些老人每一两周结伴登野山一次,人手一木棍当登山杖,形状长短各异,有的还刻上了网状花纹。

清西陵
也是故地重游,上次隔着门看了看,没进去,这次也是,除十一大假时慕陵价20元,清西陵通票90元,停车费每车5元外,无他。

涞源
吃,睡,无可记。

返回首页
:: 长城小站 www.thegreatwall.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