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永之役》(四)、1司令、诗书合创之。附地形图!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四、双盘道考
1、双盘道口
俺答将虏骑分作东西二路南下,缘于笔者对史料记载之分析及实地探查所作之判断,史料之中并未明言。
《殊域周咨录》载:北虏“分步卒攀危岩,县绠(笔者注:县通悬。绠,geng二声,水井打水的绳子。)登高华沟,转双盘道出,旸、瀚皆夹攻之,兵遂败”。
《赤城县·志艺文志》亦载:“寇至,仰塞急攻,二日不能拔。分步卒攀危岩县绠登高华沟,转双盘道夹攻之,旸、瀚兵败,力战,杀数十人而死。寇遂由永宁向怀来”。
二者记述雷同,虏骑均为自双盘道至滴水崖,两侧夹攻之。其他史料亦有记载,恕不多引。上述史料令笔者费解数月。
滴水崖堡以北有丹霞地貌,其崖壁鹤立于周边山峦之中,高大无比,浩荡向北,连绵四十里,其名因之曰:“四十里长嵯”。滴水崖堡坐落于长嵯南崖下,俺答率部自长嵯以西,南下至滴水崖堡西与官军对峙。最初,笔者相信俺答在滴水西“分步卒攀危岩”,绕道滴水东夹攻之。
笔者为寻找高华沟、双盘道二处地名,将攀危岩之路线锁定于滴水崖堡以北、四十里长嵯东西两侧山沟,于此查找可能步行通过、又能按时回绕滴水崖东之路线。
司令、杨轶攀爬赤城长城十数年,对赤城地形之了解,无出二人之右者。二人亦曾十数次攀爬四十里长嵯两侧所有山沟,虽有数条道路可自西而东步行穿越长嵯,但始终未能寻找到高华沟、双盘道二处地名。
数条道路中,距滴水崖最近道路估约三四十里山路,当夜可勉强下至滴水崖,然史料记载双盘道在滴水崖东北,该道路在滴水崖正北,且地形进深短,尚未出山便可被守瞭官军发现,无法屯兵。其他道路较远,或五六十里,或六七十里,最远可近百里,不能一夜到达。最为关键之事,乃步卒翻越长嵯,抵达滴水崖后无坐骑,无法实施进攻。此说可能令人疑惑不解,难道无马便不能进攻?
蒙古民族为马背民族,蒙古人无马则寸步难行,凡在草原居住之人均体验深刻。接近坝上草原之乡民常戏称曰:蒙古人没马就不会走路,从小骑马都是罗圈腿。此言虽有夸大成分,然却有事实依据,并未出格。蒙古骑兵下马改步卒便不会列阵打仗,从未有蒙古大军步卒征战之说。零星滋扰、侦察,并非两军对阵,在此不谈。俺答所部凌晨南下上百里,白日征战,当夜改步卒攀爬崖壁,又须负重步行数十里山路,第二日仍须再战,强度已非人力所及。
综合各类因素判断,此地条件与史料记载不相吻合。
笔者等人最终将该地名锁定于赤城东部大边一带。县绠攀岩之虏应自大边东部黑河川而来。
如此判断,缘于对赤城地形知识之积累,再结合近期实地行走探访,并根据《赤城县志》所载双盘道地名,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沿隘口推算,及史料夹攻之描述,最后参照地名志工作者之意见。
《赤城县志》引《宣镇图·滴水崖形势说》云:“长伸地堡……东北近大边双盘道”。
《赤城县志续志·武备志》载:“双盘道隘口:北至龙门所十八里有奇”。
《赤城县志·武备志》引《宣化府志》载:“滴水崖堡……东南自靖安堡边界新宁界墩起,北至龙门所边界双盘道楼止……千松顶楼北至双盘道五里二百五十步。双盘道,北至龙门所边界双镇墩十八里五十六步”。靖安堡,乃现今之白河堡,明称之为靖胡堡。
上述史料证明,双盘道口属滴水崖大边之上最北端隘口,与北部龙门所辖区接界,其在长伸地堡东北。文内所言“步”,非两腿所迈之步,乃明清长度单位,两步等于一丈。长伸地堡、上堡等距双盘道虽近,然此时尚未建筑,当属滴水崖管辖无疑。
双盘道隘口北部、龙门所最南端之隘口,为平路口,明代应称为平虏口。二者相距七里许。
在此应需说明,滴水崖最北端隘口双盘道所管大边,应自该口向南北两侧延长,而非至双盘道本口结束;龙门所最南端隘口平路口所管大边,亦应自该口向南北两侧延长,而非至本口结束。滴水、龙门两隘口接界地点,应于二口之间边墙适宜处划界。
《赤城县志·武备志》在介绍龙门所大边双镇楼位置之时,将双盘道所处位置描述至极,使笔者彻底释怀:“双镇楼:南至滴水崖边界双盘道十八里五十步,北至塘子口九里二百四十九步”。
笔者虽不知双镇楼、双盘道位置,但却多次到达龙门所管辖大边之塘子口,因此较为熟悉。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之上按上述所言,自大边塘子口向南推算,沿边墙测量“十八里五十步”,双盘道位置正落于现今大边拦马道口处。
附图53:俺达东西两路夹攻滴水示意图。
附图54、55、56:司令、杨轶、诗书等遍查滴水周边,综合各类因素判断,此地条件与史料记载不相吻合。
本贴最后一次由诗书修改于2008-01-13 10:04:28
诗书于
2008-01-12 23:14:45 发表在分类:
明边专论 中
(47872次点击) | 标签: